现在的位置: 首页事件●关注, 学会动态>正文
[陈德昌教授]:中小学时代(1/21):前言
2022年10月21日 事件●关注, 学会动态 [陈德昌教授]:中小学时代(1/21):前言已关闭评论

2019-4-29

“留存一段记忆只是片刻,

怀想一段记亿却是永远。”

—白落梅—

前言

历史背景

我家居住在虹口的一座大宅院里江南民居的传统建筑模式,二层楼房,“五上五下”。正面上下层各有三间。左、右两侧设厢房,每层分前、中、后三间。形成凹字形的大宅院。庭院位于正房与厢房之间,上方架有玻璃顶棚,面积与庭院相等。庭院前方有一片花园,两侧设大小荷花池各一。花园侧面有漆黑大门,从来不打开。围墙与层楼等高。独门、独院、独幢楼房。这座大宅院里共同居住着我的父系和母系多房亲戚。平日里,很清静,环境卫生也好。就这样,在上海那座城市,虹口那座大宅院里,在一个温馨的家中,有着妈妈、爸爸、姐姐和我。童年的幸福原来如此简单,却又如此难得,一去不复返。

这是我能找到的最早的童孩照片。妈妈说我屁股坐不稳,爸爸刚把镜头对准,我站起来,溜了。多次被捉拿入座。孩子长大了,会变成什么模样。一般而言,小时任性,大未必佳。

何况小小年纪,而视茫茫。脚登大皮鞋,反穿,肯定走不远。傻头傻脑,能长大,恐难以成人。家有这等宝贝儿子,做爸妈的要一辈子为他操心。何以成家。何以立业。谁都希望家有男孩,殊不知男孩会增添更多麻烦。

八一三淞沪之战

1937年日军挑衅,发动卢沟桥事变,趁势南下,攻占天津。8月13日,日本军队入侵上海闸北区。我国19路军谢晋元率一个营的兵力,号称800名战士,孤军死守苏州河北岸“四行仓库”,拒不投降。

上海汇山码头的日本旗舰“出营号”和其他战舰

“在沦陷的上海,在数万日军围困中,升起唯一一面中国国旗的,就是当时死守四行仓库的"国民党第88师524团第一营。《泰晤士报》撰文赞扬"为人道而战、为文明而战、为和平而战"的"八百壮士"。

英国和法国多方斡旋,中国军队被缴械,日军答应不进入,围而不攻。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,上海市区,包括英法租界,被日军全面占领。谢晋元和800名孤军惨遭杀害。

我家逃避战火,迁居前法租界。在石库门楼房的晒台上,可以看到闸北方向,中国飞机和日本飞机在空中厮打。飞机飞行慢,飞的低,看的请楚。里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,采购大量大饼(不包括油条),用大幅床单包裹起来,托民间慈善机构,支缓前线。我妈妈也为此忙乎了好些日子。

作为学龄前儿童,我第一次切身感受战争意味着什么,日本侵略,兵临城下,是怎么一回事。

离开虹口的老宅,搬入法租界

一位远房长辈,时任“申报”主编,紧急通知妈妈,虹口区可能守不住,将落入日军之手。妈妈在最后几天,搞到一辆大卡车,赶回老宅。整幢楼房已经人去楼空,街道不见行人。完全依靠一位体强力壮的老师傅,他一人在楼上,把抽屉和大小衣柜腾空后,整件家具分好几个部件,用粗绳索捆绑,打开窗户,沿着两根长竹竿,一件一件地慢慢滑送下来。院子里只有妈妈一人,在下面接应着。安放落地后,师傅再把绳索拉上,周而复始。吊装完毕,急忙上卡车。妈妈日后告诉我,家俱是她“抢出来的”。如今,多次搬迁,只留下红木大衣柜,完整无损。在我有生之年,我决舍不得离开它。大衣柜是历史的见证,是妈妈勇敢的见证。

红木大衣柜 传家之宝

多年以后,我才知道那座老宅被日军炮弹击中,夷为平地。一街之隔的下海庙安然无恙。作为幼儿园的孩子,自有孩子的悲痛。我离开了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们,将永远见不到他们了。虹口区那段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。(待续)

抱歉!评论已关闭.

×
腾讯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