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外阅读的乐趣
初中一年级寒假,妈妈操劳家务,腾不出时间为我赶制棉鞋。我左脚外缘长出一大块冻疮,呈紫褐色。妈妈要我躺在床上,盖上厚厚的棉被保暖。妈妈一般在晚饭后,才能坐下来,为我赶做厚棉鞋。左脚冻疮没有溃烂,留下疤痕而已。

整天躺在床上,百般无聊。我想起爸爸的书柜。随意检出《三国演义》,作者罗贯中(约1330-1400)。我大字不识几个,阅读是跳跃式的。第一回第一句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。今天读来,不胜赞叹罗贯中的聪明智慧。当年初读,不知道在说些什么,不屑一顾。我喜欢故事。几张不多的插图,几句不多的文字描述,凭自己想象,但见两军对峙,战鼓声,呐喊声,旗门开处,双方战将横刀立马,一连串火爆语言,一时杀性顿起,飞马冲突,没头没脑把刀砍下来,把枪剌过去,人仰马翻。且看“关云长温酒斩华雄”,何等气概。

全书有两则故事,把我吸引住了。周瑜要和曹操打一仗水战,以决胜负,问计于孔明。先生说“大江之上,以弓箭为先。”周瑜军中正缺箭用,怕误大事。孔明提出,只消三天,送上十万枝箭,并立下军令状。周瑜大喜。他本性忌才,正要寻事害孔明,暗地里分咐军中匠人,故意迟延。孔明没有食言。三天到了,他把十余万枝箭送中军帐交差。妙哉,“草船借箭”。接着,用火攻,大败曹操。周瑜大惊,心想“此人决不可留”。我是一名小小初中学生,心甘情愿做一名小小的粉丝。


然而,孔明是人,人要犯错误。街亭失守,因为孔明选人不当。马谡言过其实,高傲而拒谏,打乱了孔明既定的战术部署。司马懿十五万大军,向望西城蜂拥而来。孔明身边无大将,只剩二千五百军守城。我读到此处,为孔明捏了一把汗。但我深信孔明死不了。否则,《三国演义》就再无下文。孔明大开四门。他在城上敌楼前,焚香操琴。司马懿认为孔明生平谨慎,不曾弄险。见如此模样,疑有埋伏,他下令退兵。孔明不按常规玩牌,导演一出扣人心弦的“空城记”。

当我把书轻轻放回书架上去的时候,离我们己经遥远的古代,带着众多的人物和故事,从此闯进了我的生活。那年我9岁。第二年暑假,我重读《三国演义》。上海夏天酷热。我家住在石库门楼房二层正厢房,向南。没有电风扇,没有竹帘。我赤膊读书,汗流夹背,摇着一把大笆蕉扇,抹一下,把满背的汗水挥洒在地。整个暑假,我书不释手。妈妈夸我是乖孩子。
在四大经典小说中,我读《三国演义》次数最多。读的多了,想的也多了。“草船借箭”成功,孔明恁一双眼睛,能把气象看得那么准吗?直到今天,即便有了望远镜,有了天文台,天气预报尚且容易出错。“空城计”,孔明又赢了一局。司马懿真这么傻吗?拥有十五万大军,派出五百人的敢死队,冲进城中去,探其虚实。司马懿这点胆识也没有,可能吗?这些故事,子乌虚有,纯属胡编。尽管如此,我喜欢《三国演义》。我认为“草船借箭”、“空城计”等,一个也不能少。少了,还成什么《三国演义》。我没有兴趣读《三国志》,虽然这是正史。
2022-9-3完成稿(本文插图 百度百库)
待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