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4-29
在课外阅读中探索
10到15岁是我的少年。学业按学校制定的课程进展,不至发生偏离。然而,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激烈的震荡,必然波及我赖以生活的社会。我们的家也经受着战争和贫困的磨难。事物在变,人在变。我在思想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。
在中学的暑假期间,我开始阅读巴尔扎克写的《高老头》(Le Pere Goriot)。这本书第一次向我展示着法国社会的现实。法国社会也是人的社会,法国人也是人。
高老头年老而孤独。他收入单薄,身居小市民合租的简易住房。他竭尽全力培养他的两位女儿,一心想她们有朝一日,能够进入上层社会,成为贵夫人。他实现了他的梦想。大女儿,贵为伯爵夫人,小女儿嫁给富豪。为了隐瞒自家出身卑微,她们只敢在夜幕掩护之下,悄悄地坐马车回家来看望她们的爸爸。
然而,在高老头临终前20小时,口渴难忍,呼嘁着要求喝水。嗟夫,身旁无人。他的两位女儿,一位正出席酒会,一位坐在包厢里看戏。高老头生的卑屈,死的悲惨,诉说着,法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,似乎横着一片无形的玻璃,看得见,却很难渗透。
一位年青人Rastignac是高老头的邻居,发现了两位贵夫人夜间驾临的秘密。他略施小计,和伯爵夫人搭上关系,突破了“无形玻璃”的阻隔,闯进上层权力社会,步步高升。他在参加高老头的葬礼后,独自站在墓地高处,指向夜色朦胧的巴黎,发出贪婪的、变态的、狂妄的喊叫:“现在(巴黎)属于我们”。高老头必有原型人物。他的父爱并不单纯。他把对女儿的“爱”作为攀援名贵、抬高地位的手段。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畸形,庸俗,腐化。高老头的父爱的悲剧,既是个性发展必然结果,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。巴尔扎克叙之切切。钩起我一番沉思。在当今的时代,我将往何处去?我将成为怎样的人?
待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