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位置 >首页 > 学会动态
[陈德昌教授]:中小学时代(2/21):学龄前老师已关闭评论
2019-3-26 学龄前老师 幼儿园入学面试 幼儿园附属于虹口华德路小学。入学考试,绝对没有现在高考那种斩将过关的悲壮。老师微笑着提问题,模仿幼儿特有的语腔,听来亲切。老师问我:“眉毛有啥用处”。我几乎不加思索地问答:“我妈妈画眉毛用的”。这句话从语法上,从道理上,都讲不通。既然,有了眉毛,妈妈为什么还要画眉毛。然而,我观察仔细,说的是实话。妈妈每天花一定的时间把多余的眉毛清除掉。她用一根线,构成一个长方形,中间有一段两股线交缠着,两头各形成一个圆圈,妈妈左右手的拇指和示指在...
阅读全文
[陈德昌教授]:中小学时代(1/21):前言已关闭评论
2019-4-29 “留存一段记忆只是片刻, 怀想一段记亿却是永远。” —白落梅— 前言 历史背景 我家居住在虹口的一座大宅院里,江南民居的传统建筑模式,二层楼房,“五上五下”。正面上下层各有三间。左、右两侧设厢房,每层分前、中、后三间。形成凹字形的大宅院。庭院位于正房与厢房之间,上方架有玻璃顶棚,面积与庭院相等。庭院前方有一片花园,两侧设大小荷花池各一。花园侧面有漆黑大门,从来不打开。围墙与层楼等高。独门、独院、独幢楼房。这座大宅院里共同居住着我的父系和母系多房亲戚。...
阅读全文
[陈德昌教授]:北京协和医院ICU(七)已关闭评论
诞生和成长 (七) 访问日本有感(2022-7-19追记)。1995年,我出席日本学术大会,从Morioka,经大坂、京都、东京到长畸等地。机会难得。我发现日本的古建筑、石碑铭文以及现行的日本文字,无一不显示着中国文明的印迹。在引进汉文字之前,日本没有文字。但是,日本文明与中国文明始终是不同的文明。 我和几位日本的医学界知识分子会晤。他们不守旧、温和、彬彬有礼。当我想起,1937年淞沪战役中,我家居的宅院被日本炮弹击中,夷为平地,二次大战期间,日本军队占领北京协和医学院,解散...
阅读全文
[陈德昌教授]:北京协和医院ICU(六)已关闭评论
诞生和成长 (六) 访问日本。1995年我参加第23届日本救急医学会大会,在福冈市久留米大学医学院召开。大会共邀请5位外宾。我在大会演讲的题目是“感染休克血流动力学、氧输送及胃粘膜pH等改变”。大会主席颁发感谢状。 5位外宾 我在右二 我与大会主席 主席颁发感谢状 与日本学会委员们合影 与日本学会委员们合影 此次访问日本,我有机会与日本几位医学界知名人士交谈。语言困难并不足以成为障碍。日本话,是在短短几天内学来的。把常用的语句,用法语拼音记下来。日本人的英语水平并不...
阅读全文
0℃
Research Long distance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SARS-CoV-2: rapid systematic review Daphne Duval, Jennifer C Palmer, Isobel Tudge, et al BMJ 2022; 377 doi: https://doi.org/10.1136/bmj-2021-068743 (Published 29 June 2022)Cite this as: BMJ 2022;377:e068743 Abstract Objectives 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for long distance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SARS-CoV-2 in indoor community settings and to investigate factors that might influence transmission. Design&...
阅读全文
[陈德昌教授]:北京协和医院ICU(五)已关闭评论
诞生和成长 (五) 走向世界 西班牙之游。我的好友、加拿大危重病医学专家McIntyre鼓励我参加国际学术组织,开展国际学术交流。他建议我参加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(WFSICCM)。 第一次会议在伦敦召开(1973) 1973年英国Alan Gilston 发起并在伦敦召集第一次危重病医学联盟会议,邀请英、法、德、美国等专家,商讨组建世界联盟。1977年巴黎会议审议联盟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问题,198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大会上获通过,同时宣布世界联盟正式成立。2019年,大会代表一致同意命名为“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...
阅读全文
[陈德昌教授]:北京协和医院ICU(四)已关闭评论
诞生和成长 (四) 1997年第一次申请加入中华医学会。我的好朋友、加拿大专家McIntyre曾经对我说,“是时候了,你应该考虑筹建全国的危重病医学会。有了学会组织,对促进全国危重病医学的发展是有利的”。他说的对。单凭一个人的能力或者一家医院ICU的力量,推进危重病医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,做到与时俱进,是不可能的。然而,我应该从哪儿做起呢? 1997年1月,中央领导罗干同志的老母亲正在ICU治疗。他每天必来探望。他发现我们病房的医疗仪器装备与普通病房不同,便问我,ICU在医疗方面与其他病房有...
阅读全文
[陈德昌教授]:北京协和医院ICU(三)已关闭评论
诞生和成长 (三) “开放型”模式 vs“封闭型”模式 我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做好综合性ICU的组织管理工作。按习惯的想法,所谓综合性ICU,就是把危重病人集中在一个地方,不同疾病由各专科医师负责治疗。ICU的医师可以分别来自外科和内科两大学系。故称之为“开放型”模式(open staffing model)。形式上几乎是我国各大型医院久已建立的“重病房”的衍生。没有专职的ICU医师。我认为这不是ICU。 北京协和医院综合性ICU收治病人,将以疾病的危重程度(“重症”)为标准,不论疾病的诊断、外科的或是内科的,概由IC...
阅读全文
[陈德昌教授]:北京协和医院ICU(二)已关闭评论
诞生和成长 (二) ICU发展的两个阶段,分别为Intensive Care(重症加强医疗)和 Critical Care(危重症加强医疗)。1981年回国,我集中精力筹建外科ICU(1张病床)。血流动力学监测仪、呼吸机等配置到位。成立6人护理小组。麻醉科硕士毕业生马遂医师志愿报到。 1982年外科ICU建立,收治单器功能衰竭病人。做了3件事: 1、先后有两位高龄外宾患急性呼吸功能衰竭,一位是北京大学美国90岁老教授,一位是日本佛教协会会长。初建的外科ICU占用空间狭窄,我设法让ICU医师和护士小组进入外宾病房。治疗那...
阅读全文
[陈德昌教授]:北京协和医院ICU(一)已关闭评论
诞生和成长 (一) 北京协和医院ICU是怎样诞生的?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:“科学是第一生产力”。他的声音唤醒了迷惑的一代,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,科学从闭锁状态下解放出来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,北京协和医院ICU诞生了。 曾宪九教授深感10年的蹉跎岁月对外科发展造成的破坏性后果,他抓紧时机。1979年他委派我出国学习,为期两年。危重病医学是新生的学科。曾教授多次嘱咐我,要“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”。“外国人是怎么走过来的。现在他们在想些什么”。考虑到我中学和大学法语教育的背景...
阅读全文
×
腾讯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