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学时代的生涯(新编)(十五)
中法学校号称双语学校,实际上,教学以法语为主。汉语授课时间有限,教课本就是《古文观止》和《战国策》两本经典著作。主要老师是我妈妈。我没有想到爸爸的小书柜能给我提供多种课外读物。
爸爸的书柜有点像杂货铺。有《希腊文明史》以及配有精致插图的《唐、吉诃德》等英译精装本。俄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本,如柴可夫斯基短篇小说集、陀思托也夫的《罪与罚》等也在其列。看不出他最感兴趣的是哪几位作者、哪些方面的主题。至于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等,他对书本的珍惜近于冷漠。他把几部世界名著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架上。爸爸有抚摸书的癖好,不见他开卷阅读。然而,爸爸每天晚饭后必阅读一小时。只读一本书,Weils著《世界史纲》,是个老版本,写到第一世界大战结束。天天如此,从不间断。不知道他读出个什么名堂。爸爸读书的习惯,却引起了我和姐姐对这只神秘书柜的好奇。
初中一年级寒假,妈妈操劳家务,腾不出时间为我赶制棉鞋。我左脚外缘长出一大块冻疮,呈紫褐色。妈妈要我躺在床上,盖上厚厚的棉被。左脚冻疮没有溃烂,留下疤痕而已。我利用这段时间,从爸爸书柜拣出《三国演义》。大字不识几个,阅读是跳跃式的。我喜欢故事。关羽是好汉。诸葛亮很快成为我的偶像。曹操有英雄气魄,远比刘备有吸引力。司马懿胆敢令诸葛亮计谋受挫,我对他没有好感。几张为数不多的插图,一概凭自己想象。满脑袋的千军万马,两军对峙,战鼓声,呐喊声,旗门开处,双方战将横刀立马,一番亮相、一连串火爆语言,一时杀性顿起,飞马冲突,没头没脑把刀砍下来,把枪剌过去,人仰马翻。且看“关云长温酒斩华雄”,何等气势。
天哪,书本里的世界和课堂里老师所展示的世界太不一样了。当我把书轻轻放回书架上去的时候,离我们己经遥远的古代,带着众多的人物和故事,从此闯进了我的生活。那年我9岁,有资格当上罗贯中的小粉丝。整个寒假我埋头阅读,全神贯注。妈妈夸我是乖孩子。

罗贯中(约1330-1400)

日后长大成人,读的多了,想的也多了。“草船借箭”成功,诸葛亮凭一双眼睛,能把气象预报得那么准吗?“空城计”、诸葛亮又赢了一局。司马懿真这么傻吗?说“关云长刮骨疗毒”,当年华陀身处异地,远在几百里地以外。这些故事,子乌虚有,皆属胡编。尽管如此,我喜欢《三国演义》。我认为“草船借箭”、“空城计”等,一个也不能少。少了,还成什么《三国演义》。我没有兴趣读《三国志》,虽然这是正史。

施耐庵 (元末明初)

初中二年级暑假,我再次打开爸爸书柜的门,取出分册平装本《水浒》。作者施耐庵。他笔下的林冲、鲁智深、武松、李逵等,一个是一个,像活生生的人。鲁智深军官出身,当上了和尚,竟敢酒醉闯入禅堂,把自已吃剩的羊腿往正在诵经的和尚嘴里塞。林冲堂堂一名禁军教头,连妻子也保护不了,自己中了圈套,误闯白虎节堂,闹得家破人亡,被押解、赶出京城,去看守草料场,差点被烧死。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窝囊废,娶了个潘金莲当老婆。武松杀了奸夫西门庆。英雄打虎有本领,打死个西门庆,不行,是犯罪。人间竟有这等黑暗,这等罪孽。在我的眼前。好汉无辜而横遭迫害、九死一生,杀出一条血路。他们叛逆、反抗,报复,他们是无畏者。

阅读《三国演义》激发我的好奇心。《水浒》触动了我的情感。《西游记》启发我的想象力。书读的多一点,阅读能力随之而提升。故事的情节固然抓住了我的眼球,人物的喜怒哀乐、生死离别之情更能打动我的心。课外阅读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。书柜里排放着的书本,形成一种磁场,产生一种引力。每当我走近书柜,书就会召唤我。